什么是注意力(attention)?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核心来讲,注意力其实是看到跟点击组合拳。吸引到用户的注意力,意味着能曝光给用户,且用户真的关心。
阶段1:探索所谓智能排序,旧的太靠前(CTR超越了时间约束),做了分条数和分时间的区间,然后再时间区间内个性化,效果一般,下线
阶段2:用户打开客户端,第一次刷新后如果看完(花费时间△t),不愿意看旧的,直接再次刷新,这个时候时间序加载,只能加载△t时间生产的内容,几乎为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尝试了插入"你错过的"、折叠看过的直接加载旧的,发现效果都不好
阶段3:未读池项目,直接将用户没有看过的,按照不同分类取不同时效,每次刷新都是从未读池里拿内容,突破了时间序下下拉刷新的魔咒。
所以,微博从来没有所谓的智能排序过。
标注常见的问题
1、标注人员不理解,比如专业领域,法律,IT等
2、标注人员理解有歧义,部分分类有交叉,边界模糊,比如健身器材和体育器材
3、标注人员理解错误,比如对时政跟社会分不清
4、标注人员执行错误,比如因为赶时间,标注不到位
关于头像设计:
证据决策理论和因果决策理论是expected utility theory(期望效用理论)的两个分支,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对于理性行为的要求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当行为和其带来的理想结果存在统计的或者相关的关系,而没有因果关系的时候,这两个理论对理性行为的要求便会产生分歧。纽科姆问题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相关关系并不代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确定
要证明A成立可以导致B成立,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
[1]A和B相关
[2]A必须发生在B之前
[3]所有其他的因素C都已经被排除
所有人都想基于兴趣聚合做一个产品,类似贴吧那样的。
但是实际上现在的兴趣粒度早已经细分到了文章。
其实知乎就是贴吧,即刻也努力的在变成。
但是兴趣组织的方法太多了,期待有更好的方法出现。
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成就了历史。
所有的怀才不遇都是庸人自扰。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所有的个人英雄都是认知偏见。但往往关键人物会成为改变的核心。
成功的事情都是决策英明,战略清晰。失败的事情都是执行不利,能力不行。
还是那句话,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让自己变的更好。
和李叫兽见面交流过。印象是人很聪明,思考学院范儿有框架,对当代商业案例信手拈来。
要问这些够不够帮百度打赢信息流这场仗?相当不一定。同质化追赶在任何行业都是难题,策略上有洞见(还有可能没有)只是一步。
此前我也觉得不忿,你一个纸上谈兵的,花过的市场预算还没我多,凭什么与李彦宏聊聊天就能当 VP?是不是就因为会拍老板马屁?
后来意识到这样想不对。出于对世间公正的追求,多数人有一种朴素的观念:业务上有突破才叫本事,老板处有人缘不算。
第一,有本事、没本事是相对的。在高阶职场中,个人能力和努力决定业务下限,趋势和运气决定业务上限。
第二,获取老板信任是很重要的能力,越大的公司越重要。大中型公司里人才矿藏丰厚,同一个能力等级人才济济,能保证业务下限的人一抓一把,最终项目分配通常取决于老板信任,而不是假想中战斗力测试仪。
第三,实现第二点的方法很多,方法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不堪,完全不用低三下四端茶倒水大吹法螺。
转自:https://m.okjike.com/reposts/5a9632e699fcae0010539f9b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无处不在,见缝插针
要说人话,要做人事
大部分软件为什么要要求电话权限?
从6.0开始,IMEI的权限被Android归到了在电话里面,所以大部分软件为了验证你的设备信息,所以必须要申请电话权限才可以获取到IMEI,并非要打电话。
问题:搜索facebook出科技频道
回答:搜索是很强的表达行为,一定要给准的。搜facebook,说明就是来找facebook的,科技频道太宽泛,并不是用户要找的东西。
可以在相关搜索里做,但是对于明确的搜索需求,越具体相关性越好,点击率越高。越抽象相关性越差,点击率很低。
搜索的CTR一般都是前三,点击率衰减,一般是40%→30→10%。
掌握分寸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沉默是金啊,少说话就能少犯错。言多必失,说了多少次了,自己还是做的不好。要多沟通,沟通能够消融误解,减少信息差,获得更多的信息备份。
要抓重点,突出核心,忽略不必要的细节。要事无巨细,见微知著,细节决定成败。
婷婷"高管"分享,今日头条做用户反馈:
用户反馈团队:1、做什么:客户端,微博,安卓六大应用市场(主要看差评),邮件反馈。2、头条每天收到的反馈:6000+
用户反馈都在说什么:1、事故 bug类 :P0当场解决,P1:一个小时内 P2:不过夜 (事故评分*持续时长*影响百分比受灾面积)。2、咨询/需求/建议类 定性 定量(讲道理看数据)。3、吐槽:是否有改进空间,是否不影响初衷
海量用户反馈说,怎么沉淀:1、用户反馈去重,整理。2、过程:去噪,消重,解构,聚类,分类,信息提取,权重排列。3、50个纬度,325个树形关系,820个问题场景。
很多时候,ab测试帮助我们理解用户,而不是帮助我们决策。产品经理只盯着数据,不如不看数据。(by 陈林)
张一鸣回复: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中间是逻辑和工具。
腾讯的文化,早就不是抄袭了。以前是小,没钱,才会抄。现在明明可以买的东西,为什么要抄呢?
一个科技公司,巨头到一定地步,必然会去做生态。对于合作门槛高的,对公司未来重要的就自建,或者买来自己运营。对于生态布局内形成不了壁垒,但是又必须有的,合作就好,共赢。
不管是阿里的赋能,还是腾讯的连接。谁都不可能只做工具,重要的部分一定会在自己的手里。当然也有小米这样的公司,兢兢业业的干活,小米的布局意识也是很牛逼的,但是小米更牛逼的是在硬件生态的执行力跟硬件产品的设计能力。最后,这个江湖,最终都姓马。
ACGN是年轻人的文化娱乐方式。
腾讯这些年最怕的,是自己的产品跟着团队一起老了,抓不住年轻人,所以疯狂的占坑(如图),抖音火了,腾讯的微视从北京交到了深圳的SNG,不惜重金,与头条一战。
外面分析抖音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以天天快报的经验来看,腾讯尽管做,能做成算我输 。为什么呢?因为抖音留存的几个核心点上,腾讯压根没有竞争力。
最后补充一下阿里的大文娱,应该收购微博,依托微博的资源,重新布局。微博有的是年轻人,微博需要新的矩阵,需要给现在平台上的大V新的赋能。
今天看了一篇第一财经的头条商业化的文章,有一些东西记录一下。
1、今日头条的销售架构分为3个部分—KA(Key Account,指大客户)、LA(Local Account,指地方大客户)和SMB(Small and Midsize Business,指中小企业客户)。KA跟LA都在头条下面,SMB在北京巨量引擎这个公司下面,法人还是利东。
2、SMB销售流程是:电销组属于“insider”,他在确定广告主要投放后,需要让SMB部门的“outsider组”(负责在外沟通)人员负责跟客户签订投放合同,之后再由商业化团队中的“增值部门”介入,和客户共同商定广告落地页的设计素材以及投放范围与计划。有一些做不好的,每个行业都会配置3到4个优化师,辅助客户做优化,但是优化师被撤掉交给销售来做了。电销离职率50%。
3、数据:2017年,今日头条的全年广告收入为150亿元。2018年目标是450亿。从平台的投放效果数据看,金融类产品在今日头条的获客成本在50到60元之间(表单提交),游戏产品则需要80到100元(下载)。
4、头条员工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的部件,负责被磨损与消耗,等到退出后又有新的部件加入。这个描述很贴切。
5、头条内部有专门的话术培训百度跟头条有什么区别,如何抢百度的客户。数据证明投百度的人更容易在头条下单。头条在各个城市都会百度的代理挖墙角很厉害。头条不做医疗,所以大概能跟百度有30%的营收差。
(接上条)为什么新浪做成了微博:
1、名人:新浪博客的巨大优势,微博一定程度上,是新浪博客的移动化产物,新浪博客当年积攒了大量的优质名人。2、运营,品牌:新浪的品牌效应,新浪倾尽运营资源,给微博做出了巨大的品牌成功,微博一个严重依赖运营的业务。3、时间:虽然腾讯也有名人,但是比起新浪还是少,最重要的是,新浪比腾讯早了8个月的时间(据说是8个月)。
为什么是新浪做成了微博?这个问题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做头条的ugc短内容的时候,一直想打造一个微博,但是一直不成功。
首先,我们需要认知清晰:1、什么是微博:微博所代表的是 what is happening? 微博是围观的力量,微博是案发现场:围观现场,围观人;围观大人物,围观大事件。2、短内容的特征:微博是三言两语跟掺和一个人/事,八卦一个人/事,短且有强时效,在微博上,内容本身的价值因为长度有限,不是那么重要,而大V很重要,人对内容的赋能是最核心的。所以微博是社交媒体,社交是围观,是人群。媒体是大事,是短小爆炸的八卦。
微博不断在做的,其实收集KOL,打造KOL的过程,而且要不断的告诉跟教育用户,这个人牛逼,他说的话也很牛逼。微博是一个造星/造势平台啊,压根不是什么内容消费App啊。
提问:阿里为什么做不起来口碑,口碑要是足够好就不用收饿了么了啊
我的回答:我说完,我的一点拙见。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想通过互联网切线下服务,但是不管怎么做,只要是切服务,用户第一需求就是服务本身,互联网只是工具(看阿姨帮),至少B端资源要有极强的掌控力,这个掌控力要在offline做成。而这一定很重,业务模式很重,看饿了么的骑士团队,美团的地推团队,都必须得养着。但是阿里不喜欢做这样的事情,阿里可以做商务谈判,但是不喜欢长期做"重"的这部分。同样类似的比如阿里云做IoT……阿里喜欢赋能,你看阿里的口碑的官网,都是各种商家赋能思路,但是大商家其实都是"泥腿子",有一大堆,店里连个电脑都没有……
极为简单的规律
幸存者,不可贪图安逸,逆流者,唯有躬身前行
你没穷过,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残酷
大文娱市场中,家庭娱乐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入口。前些年,大家都认为路由器是家庭智能的入口,有一个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到处送路由器的极路由,还拉了清华的康神入伙。
现在大家又一股脑扎堆做智能音响,但是除了小米的小爱之外,其他的音响做的都是音频内容消费(比如音乐),并不是真正的虚拟助手(问个天气问几点了不算),做的还是听得清、听得懂、有内容。
期待全息投影的到来,让家里有一个真正的可现身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