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用研

读后感《解密Instagram》

背景 还是《解密Instagram》这本书,读书笔记总结了里面自己看到的一些段落,但是都是摘抄,今天写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小时候老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没有时间读那么多遍,所以更需要逼自己,读一遍的时候就能思考到其中的意义。 具体说明 感受 感受一:从twitter 到 ins 到tiktok,本质是人类的内容消费,从图文到图片再到视频的发展过度,每个生态都养育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创作者,跟平台一起成长起来的利益共同体。 感受二:解决最关键的用户问题,把他解决到极致。 感受三:对信息的加工工具很关键,工具会让人的表达水平整体高于枯燥的现实。滤镜让现实成为艺术,滤镜好比在twitter上加了一个一键让人聪明...
产品用研 01-19    

读书笔记:《解密Instagram:一款拍照软件如何改变社交》

背景 朋友圈大佬推荐,推荐了这本《解密Instagram——一款拍照软件如何改变社交》。主要讲的是ins的从创业开始到发展为10亿月活的产品,一路上可谓人间百态,国外的这种书就是写的很专业,很细节,写到了很多专业的难题,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有收获,但是我专心读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字节跳动的文化影响下,我们都是数据驱动的产品,而ins有很多反数据的设计,在书里也有很多地方讲到了这块,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转发这个功能的思考。 如果学会反数据驱动,保证自己不断的做成正确的产品决策,当很多问题伴随着社会使命,道德约束,长期价值观的时候,数据是不是就会丧失决策价值,而人们做这些决策又依赖什么?读完这本书,可能有了一些感触。 ...
产品用研 01-18    

关于社区/差异化/定位/认知问题的一些疑惑

背景 没有人觉得B站是一个视频消费平台,大家都觉得B站是二次元社区。这种强烈清晰的定位,B站年轻人的口碑影响加活跃,让所有产品为之疯狂。无数产品前赴后继,社区的产品梦想照耀着每一寸流量。 社区是...
产品用研 12-07    

金老师分享一些感悟

背景 9月20日晚上,职人社邀请金叶宸做了一次分享,分享了关于他对视频业务的一些思考,从晚上八点开始,一共两个小时,听了分享,有一些新的收获,记录一下。 分享主题 第一部分是对视频行业的思考,...
产品用研 09-20    

如何"用好"一个特征

背景 大部分所谓的策略产品,日常工作里,都有一块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特征工程相关的工作。 产品会寻找一个特征,然后定义清楚这个特征,然后挖掘计算,给相关方打上这个特征,评估一下特征的准召,然后把这个特征应用到业务上去,看看效果。 对于今天的推荐系统来说,已经有上亿的特征,简单的一个特征确实已经意义不大了,但是产品经理好不容易辛辛苦苦挖掘出来一个特征,必须得找一下存在感,单独加基于这个特征的召回也好,还是加入排序模型看看效果也好,或者是做一个物料池都是常见的手段。 不是说这些手段不对,今天重点讨论一下,怎么才算合理更好的用好一个特征。由于自身经历有限,多有不对的,多多讨论,指点。 ...
产品用研 07-10    

关于业务ROI计算的讨论

背景 互联网产品最终都要回归到商业价值,为资本家带来收益,才会有不断持续的投入。所以,如何衡量一个业务是否健康,是否应该持续投入,有几种基于ROI衡量的方式,记录一下。 ROI全称是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汇报率。 公式= 利润/投入= (收入-成本)/ 成本 (关于这个公式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此处不讨论) 具体说明 一个企业经营,如果ROI要变大,要么加大分母,就是增加收入,要么减少成本,分母少减和分子变小。 ROI1:毛利,只考虑业务自身成本,成本=增长买量成本+内容成本等 ROI2:净利润,考虑人工等成本,成本=ROI1成本+服务器成本+带宽成本+人力成本+办公房租水电管理费用等 ROI3...
产品用研 05-16    

信息流之内容策略

背景 对于所有的信息流产品来说,物料池(内容池)是推荐的最底层,是基础。一个优质,充满多样性的物料池,对内容消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单来说,一个内容的一生主要经历以下几个系统:内容的创作系统,内容的加工链路,推荐消费互动。 一切对内容体系做的功,无非是改变内容的数量、结构。结构主要是指在不同特征上的分布。这篇文章,总结一下信息流里常见的内容策略。 具体说明 一、存量内容的"挑肥拣瘦""惩恶扬善",改善分布结构 在搭建起自己的物料池后,就需要对已经有的物料池基础,做一定的筛选,利用人的经验或者后验数据指标等,对内容做一定的筛选,提高推荐的效率。当然因为作者是内容的源头,有一些...
产品用研 05-15    

如何估算DAU

背景 在各个公司,用户产品,最终都是服务于业务的规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AU。而怎么去预估DAU,是一个产品经理必须掌握的技能,此文简单介绍一种方法。 具体说明 目标:求第N天的DAU 细拆: 思...
产品用研 01-27    

《赋能》读后感

什么是赋能,我理解核心的是两个点:1、分布式管理,自主决策2、信息透明共享。 传统的”计件式”的工作中,人员的目标是重复执行相同的动作,以达到效率最高。所有的改变都来自于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有信息折损,且决策链路长,顶部对微观变化感受慢。 而针对互联网这类创新且环境变化快的工作,赋能团队,让团队以小组的形式自由协作,快速应变,自主决策,信息透明共享,集思广益,弹性应对各种复杂环境。 说说对团队的思考,我觉得”赋能”无法达成,主要原因是因为:1.人才密度过低,下层的经验跟思考的精力不足,无法给出最好的判断。这不是信息共享的问题而是判断力准确率的考量,而培养跟锻炼判断力的成本很高。2.中间管...
产品用研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