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回族,对伊斯兰教知识的了解一直仅限于父母的一些传教,最近抽空完整拜读了一些书籍,做此整理。
1、创教之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离开后,那些只承认穆罕默德及阿里血缘后代有领导权的穆斯林,被称为“什叶派”,意为“阿里的支持者”。相对应的,主张领导权应该授予有资格的人的穆斯林则称为“逊尼派”,意为“正统派”。大部分人都是逊尼派。
2、成就: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3、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本意为:顺服。
4、信仰者称为穆斯林,意思为 顺服安拉的人。
5、伊斯兰教是一神论的宗教。
6、伊斯兰历:622年,穆罕默德与弟子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这就是著名的"希吉拉(意味迁徙)"。后来把希吉拉之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7、与中国: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且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时候,正值中国唐朝。中国史籍把阿拉伯称为"大食"。(为什么?)在中国,信仰伊斯兰的主要有10个少数民族:回,东乡,撒拉,保安,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前四个散居全国,后六个主要在新疆。
8、全世界穆斯林有10亿左右,30几个国家,把伊斯兰定为国教。中国有穆斯林1800多万,其中回族860多万,维吾尔族720多万,哈萨克族100多万。这三个民族占全国穆斯林99%。
9、中国穆斯林传入时间:说法众多,比较多的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政府借用大食援军协助镇压叛乱藩镇,千余人大部分留居中国。
10、唐代,伊斯兰教多少还有点侨民宗教的意思,宋代,已经本土化,是中国人的宗教了。宋代南洋穆斯林曾经整建制地迁徙居海南岛。元代穆斯林骤然增加,而且操纵中央和地方权柄,社会影响举足轻重,元代,穆斯林有了专门的宗教职业者,有三分:"木速鲁蛮回回""达失蛮""跌里威失",分别翻译为:普通穆斯林,宗教职业者,苏菲派修道者。
11、回鹘人,是维吾尔族的先人(我一直以为是回族的……)。
12、回回教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有回回教门、回回教,回教等叫法。
13、中国穆斯林的姓:很多波斯人,穆斯林等都姓李(怀疑是因为有机会接近皇帝,李唐王朝赐姓,所以姓李)。
14、元代回回改名是主动个人行为,明代是被动的社会行为。中国内地穆斯林几乎都有了自己的汉姓姓名。同时穆斯林开始重视家族谱牒的撰修。在正式场合,只有汉名才是身份象征。明代穆斯林改姓,不只是政治上的强制,同时也是文化融合的必然。这种改姓是有规律的,大都以原来名字中的某个字为姓,比如:马,穆,哈,丁,沙,纳等,此外还有朝廷赐姓(哈哈哈,明代朱元璋如果赐姓朱多尴尬)。
15、因为原名中含近似马的音比较多,所以中国穆斯林马姓者特别多,俗谚曰:十个回回九个马。
16、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始建于明代。(同心NB)
17、辛亥革命以后,穆斯林中有思想的人,做了一个中国穆斯林思想的总结:第一,国家命运要高于民族、宗教命运。第二,必须加强回汉团结,不必争论宗教上之是非。第三,宗教可以改良,也必须改良,第四,宗教改良必须谋求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入手。
18、中国穆斯林最早办的刊物是:醒回篇。对启迪中国穆斯林觉悟起到一定作用。
19、瞎汉:指不懂阿拉伯文的宣教人物。
20、在宁夏,最早传播伊合瓦尼的,据说是吴忠一个叫 郭四高的阿訇。
21、新新教(伊合瓦尼)认为,老教(包括格的木和其他门宦教派)是歪教,卡菲勒(异端),讨要吃,外道。老教则认为新教是脱真,忘本,半路教。平时两派互补往来,不得通婚,视同路人。
22、辛亥革命时,孙中山认为,国内民族一律平等是三民主义的要义。他的理想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但是当时的回,是指维吾尔族,即缠回。
23、一些辱教事件:1931年7月《新亚细亚》:南阳回人不吃猪肉的故事。《南华文艺》1932年9月:回教徒怎么不吃猪肉。《北新书局》1932年10月:小猪八戒。 《世界日报》和《公民报》1933年10月:奇艺的风俗。《上海竞知书局》1933年11月:《香妃演义》。《中学新闻》1933年:三子趣闻。《工商日报》1933年12月:回族人民有一女多夫风俗。《东方快报》1934年5月:宝座上。大成、直隶、慰文三书局1934年6月发售:年羹尧征西等,以上均造成冲突。
24、1935年,在《告全疆各民族民众书》里面,确定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称谓,维吾尔在清代汉语中,作缠回,缠头回,缠头等,一些汉族进步人士主张按照维吾尔族本名音译作为其族名。历史上有 "畏兀儿""畏吾儿""威吾儿"等。这次大会期间确定其为:维吾尔。
25、伊斯兰教在中国有多种称谓:如清真教、天方教、回回教、回教,20世纪50年代,国家以发布政令的形式,废除上述称谓,只称:伊斯兰教。
26、回族通用汉语汉文。东乡撒拉保安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通用汉语汉文。维吾尔族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书写。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各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书写,间用维吾尔族语。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族帕米尔语义,通用维吾尔文。
27、中国伊斯兰教,是族教一体的,在中国,先后成立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自治区(省级)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有5个,伊斯兰教占2个。
28、中国各个穆斯林的全国性宗教团体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29、全国现有清真寺3W余座,伊玛目、阿訇4W余人,在新疆,有清真寺2.3W余座,教职人员2.9W人。
30、拱北:历代教主的坟墓称拱北,被认为是该门宦的拱北,教民必须进行朝拜。
31、造成穆斯林宗教负担严重的原因是个别宗教上层强派硬要,宗教界普遍存在的宗教惩罚(如在教民婚姻、丧葬时不给举行宗教仪式等)的手段,威胁群众缴纳名目繁多的也贴。
32、极少数反动宗教上层连同同党和政府对抗。在全国发展经济之际,他们大搞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如许多道堂、拱北、清真寺经常大过 尔曼里,圣纪,不顾农忙,强迫许多教民前去参加。每次过节都要大量宰杀耕牛。哲合林耶教派的历代祖先生辰,死忌都是节日,每年大小300多次。
33、1958年5月27日到6月7日,经党中央批准,在青岛召开了关于回族伊斯兰教问题座谈会。会上废除了一些陋习,保留了一些习惯,摘抄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废弃:清真寺的劳逸制度,非信仰必须的妨碍生产和浪费财务的宗教活动制度,干涉婚姻自由和压迫歧视妇女的制度,强迫儿童学经和封斋的制度,对教民的宗教处罚制度。保留:成人的封斋,礼拜,三大宗教节日仪式和宰牲,生孩子阿訇起经名,结婚请阿訇写衣扎步。请阿訇为亡人念经,吃牛羊鸡等请阿訇宰。中央精神认为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不改为利。
34、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些迫害:在穆斯林中开展无神论教育和无神论辩论,不许男人留胡子,强制妇女梳辫子,摘掉盖头,号召回民养猪。
1、基本信仰:伊玛尼,阿拉伯音译,意为:信仰。伊斯兰教里,把宗教基本原则分为三类:伊玛尼(信仰)、伊巴达特(宗教义乌)、伊哈尚(善行)。中国伊斯兰教义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它认为宗教应该由三部分构成:信仰内悟,信仰表白 和行为(善行),即:心间诚信、舌上诵念,身体遵行。
2、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可以归纳为:六大信条和 五项功课。简称:六信和五功。六信:信安拉,信经典、信天使、信使者、信前定、信末日。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和朝功,伊斯兰教以五件事为栋梁。
3、安拉是阿拉伯语音译,是伊斯兰教唯一的主宰。中国通用汉语翻译为真主,有一些穆斯林根据波斯语音译为:胡达。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独一的,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主宰者和受拜者。安拉无形象,无方位,无比拟,无匹偶,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不生而又不被生,超然绝对,自在永恒。对于穆斯林,信仰安拉是绝对的天条。"他是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路者的路"。(摘自古兰经)
4、易卜劣厮(恶魔)是堕落的天使。
5、古兰经中,有名字的先知或使者有28位,其中6位最为高贵,享有特殊的荣衔。他们是:人组阿丹(亚当),努海(挪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尔撒(耶稣)和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封印的使者,就是说,穆罕默德是真主向人间派遣的最后一位使者。作为伊斯兰教基本信条之一的信使者,实际上就是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封印使者。
6、信末日:包括,信后世,信末日审判,信死后复活等内容。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吉庆",只有现世走好,后世才能安逸。
7、信前定:命定,宿命。认为世间一切变化都是安拉预订和安排的。在伊斯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前定和自由意志的争论,一派主张:万物由主定,半点不由人。另一派认为:信天命,尽人事。比如作恶,各人犯罪,自己负责。
8、全世界穆斯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句话叫做清真言。在需要信仰表白时,这句话便成为了作证言(以我作证引导)。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很庄重的。它是对伊斯兰教信仰条刚的概括性表述,它揭示了伊斯兰教的真谛,因为,清代伊斯兰教教义学家称之为"谛言"。
9、念功:就是念清真言,念包括口念和心念。
10、礼功就是礼拜。礼拜成立有六项前提,人们称为拜外六件天命,这六件天命是:水净,衣净。处所净、举意、认时、朝向正。穆斯林礼拜前必须做净礼,即在教法意义上的洁净仪式,一般包括沐浴、净衣、洁处等内容。沐浴分为大净和小净。大净和小净的适用范围以及沐浴的部位、顺序、次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11、举意是说要在心中立下礼拜的意向。穆斯林礼拜是必须朝向麦加克而白,所以中国穆斯林礼拜朝向是西方。
12、认时:是说礼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不得提前,也不能延后。
13、每一个礼拜动作又有六项仪则,称为六仪,或称拜内六件天命,六仪是:抬手,端立,诵经,鞠躬,叩头,跪坐。由于教法不同,在礼拜的某些细节上有差异。
14、礼拜的类型,有三种:主命拜,圣行拜,自修拜、主命拜意为真主命令的礼拜。包括每日的五时拜,每星期五的聚礼以及殡礼等。没有正当的理由而不履行这些礼拜,是一种必须惩罚的行为。圣行拜意为穆罕默德曾经做过的礼拜,除了主命拜,还包括了每年的两个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这样的礼拜。
15、五时拜又称五番拜,即每日的五次礼拜,它们是晨礼,晌礼,哺礼,昏礼,宵礼。礼五时拜又称乃码孜。晨礼在拂晓至日出前举行,晌礼在刚过中午至日偏西之间举行。哺礼在晌礼后至日落前举行。昏礼在日落至红霞消失前举行。宵礼在霞光完全消失后至次日拂晓前举行。
16、聚礼,每周五(阿拉伯语叫主麻)午后举行的集体性礼拜。又称李主麻或主麻拜。
17、会礼,每年伊斯兰教开斋节和宰牲节所举行的集体性礼拜。站者那则即为为亡人举办的殡礼。
18、斋功,中国穆斯林又称为封斋,把斋。每年伊斯兰历9月是为当年斋月,在这一个月里,穆斯林必须进行斋戒。斋戒是指在斋月内每天从拂晓到日落禁止一切饮食,吸烟以及房事等。
19、课功,又称天课,是一种伊斯兰教法规定的施舍即"安拉的法度"。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以安拉名义而征收的宗教赋税。这是穆斯林必须遵守的天命。主要有:札卡特(天课),欧什尔(什一税),吉滋亚(人丁税)等等。还有一种自愿的施舍,即也贴(我写的不对,少一竖应该)(海的耶),是一种善行。
20、朝功:指的就是朝觐,分为正朝和副朝。在伊斯兰教厉12月8日至12日集体礼拜克而白,是为正朝,除朝觐季节外,随时进行的朝觐,是为副朝,也叫小朝。凡是去过麦加朝觐过的穆斯林,均被尊为"哈吉"。
21、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宰牲节和圣纪。
22、开斋节是穆斯林最隆重的节日,在新疆,穆斯林称这一节日为肉孜节(波斯语译)。开斋节在伊斯兰历10月1日。9月全月封斋,最后一天寻看新月,见月的次日即举行开斋,是为开斋节。这一天,穿上新衣服,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和庆祝活动,互道问候。节日中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炸撒子,油香之类的食品,对贫困无助的教胞散也贴。
23、宰牲节,古尔邦节(阿拉伯语译)。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据说来源于易卜拉欣杀子献祭的故事。(我小时候最讨厌的故事)。
24、圣纪: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这一天是穆罕默德的诞生日,为纪念他而规定此为节日。据说穆罕默德逝世日也是3月12日。故此日也称圣忌。
25、姑太节,即法蒂玛逝世纪念日,具体日期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在伊斯兰教历9月14日。法蒂玛是穆罕默德之女。被尊称为圣母。(我们小时候叫法图麦太太的日子)。
26、经名:在中国,穆斯林除了有汉语名字,还有一个经名。取经名一般有仪式,婴儿降生后,在3天内请阿訇来家里或到清真寺举行命名仪式,阿訇首先对婴儿低念宣礼词,然后在婴儿耳侧吹一下(男左女右),然后取好名字。(我的经名叫尔撒,我闺女叫法图麦)
27、饮食禁忌:种类颇多,较为严格。(我自己有一个总结,白名单机制,只有几个能吃,其他都不能吃)。
28、婚仪:在结婚仪式上,由教长或阿訇证婚,并诵念经文,这种婚姻即为"尼卡罕"(意为结合),在征得双方父母,媒人,新郎和新娘的同意后,阿訇写出结婚证书,名曰:依札布,对婚姻予以确认。
29、葬仪:按伊斯兰教义,死亡后进行土葬。中国穆斯林称死亡为:无常或归真。中国穆斯林仍遵循古老的葬制,这一制度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土,速,俭,人亡后要速葬,一般不超过三天。入土时,尸位南北向,面朝西。受传统文化影响,需要在亡人的头七,二七,三七,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等举行祭祀,游坟,念经等活动。
30、中国穆斯林的服装,是民族性的,而不是宗教性的。除了妇女外出时必须戴盖头,是古兰经里写明的。
31、割礼即海特乃(阿拉伯语音译)。指割掉婴儿的阴茎包皮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应该在12岁之前进行。如果在12岁的时候割礼,则称成丁礼。相传,割礼是十大圣行之一。
1、中国伊斯兰教的派别分化(教派,门宦),就信众人数来说:格的木居首位,哲合林耶次之,伊合瓦尼第三,近些年来,伊合瓦尼大有增加的趋势。
2、三大教派:格的木,在阿拉伯语中是古老的意思,是最古老的派别,从唐到现在有1300来年的风雨历程。伊合瓦尼在阿拉伯语中其意为兄弟,又称艾亥里逊奈,意为遵经派。因为在中国传播比较晚,所以派外又称其为:新教,新兴教,新新教。在中国,他的创始人是马万福(清)。
3、据说马得宝阿訇的赛来非耶是从伊合瓦尼分裂出去的。这一派又称三抬派。因为礼拜时抬三次手。赛来非耶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尊崇前贤。主张教义和礼仪行为应该规范于前三辈。不承认后人增附的东西。
4、四大门宦:门宦,教派都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派别组织,都是不同流派而不是源。哲合林耶,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高声派,因为念经时候要左右摇摆,又被诬称为摇头教。这一派是人数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发展最典型的一个门宦。创世人是马明心(雍正1728年去朝觐,1744乾隆年间回来)。虎非耶: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低声派,所谓低声,就是低声念齐克尔,其中花寺门门宦历史比较早(分支),由马来迟创建于甘肃临夏。马来迟1734年回国,约早马明心10来年,马明心回国后创建哲合林耶,与马来迟的虎非耶对抗。格的林耶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能者。这个门宦源于波斯人格的尔所创传的苏菲教团。始传人是祁静一,康熙中期开始传教。这个门宦有出家人,不娶妻室,不设教主,在出家人中推举一个当家人主管教务等事宜。库不林耶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至大者,相传是穆罕默德后人阿拉伯人穆呼引的尼直接在中国传布的,传播不广,人数不多。
5、新讲地区伊斯兰教派比内地要复杂一些。
1、中国古代国人的信仰是多元的,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宗教,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宗教,也从未存在过真正意义上的政教合一的中央政府。
2、在人们的宗教意识里,也是希望直观的认识神,而不是在冥冥的哲学沉思中去领悟神,对神的祈祷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目的,不是追求惩赎或者人格的完成,而是像神作讨索,是现实主义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小宗法),进而对皇权的崇拜(大宗法),几乎等于对神的崇拜。
3、儒者之学有两点不足:不讲求先天原始,不考究后天归富。儒家只言中,而不言始与卒。(????这什么逻辑)
4、现代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阿訇:王静斋,哈德成,马松亭,达浦生。
5、其他经典书籍,名人略。
1、清真寺是阿拉伯语 麦斯吉德的音译。清真寺建筑主要包括:礼拜殿,庭院,凹壁,讲坛,宣礼塔,拱顶,券门和水房。清真寺建筑至少要有两部分:礼拜殿和水房。
2、宣礼塔是清真寺用于召唤穆斯林礼拜的高塔。
3、中国东南地区的四大古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
4、宗教是文化或说是文化的载体。
1、很多时候,政教一体的国家,政权跟宗教是一起改革的。
2、宗教有很多原教旨主义是违心的,甚至是危险的,本土化后的宗教,还是很现实的。
3、宗教的改革,总体来说是有利的,我本人就是收益者。
4、宁夏除了叫回族自治区,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并没有贡献极大的帮助。(可能是因为小,所以好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