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解密Instagram:一款拍照软件如何改变社交》

背景

朋友圈大佬推荐,推荐了这本《解密Instagram——一款拍照软件如何改变社交》。主要讲的是ins的从创业开始到发展为10亿月活的产品,一路上可谓人间百态,国外的这种书就是写的很专业,很细节,写到了很多专业的难题,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有收获,但是我专心读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字节跳动的文化影响下,我们都是数据驱动的产品,而ins有很多反数据的设计,在书里也有很多地方讲到了这块,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转发这个功能的思考。

如果学会反数据驱动,保证自己不断的做成正确的产品决策,当很多问题伴随着社会使命,道德约束,长期价值观的时候,数据是不是就会丧失决策价值,而人们做这些决策又依赖什么?读完这本书,可能有了一些感触。

不多说,记录一下读书笔记。

具体描述

前言:影响力终结者

1、他们一般会上传食物,自拍,或者是最爱的风景,家人以及兴趣爱好。他们期待这些照片或者影像可以告诉别人自己是谁,或是自己期望成为什么样子。用户想通过和他人的互动,用互相点赞留言这样的方式,来建立更深入的关系、扩宽自己的人脉,或是建立自己的品牌。

2、Instagram的故事归根结底都是资本主义与自我意识的交汇——它讲述了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为了保持他人眼中自己光鲜亮丽的形象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3、现在,几乎Instagram上所有的美妆大佬都有自己的产品线。

4、1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社会上代表着一种力量,它象征着,特别是在商业领域,你已经达到一种独一无二的无法触及的阶层。

5、在Instagram上,你可以体验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同时你还可以用一种很深刻的方式分享并反思自己的生活。

6、他们也拒绝在应用软件内加入更多的小工具来推动网红经济的发展,比如不能在推送加入超链接,也不能像Facebook上那样转发别人的内容。

7、同时滤镜也改变了手机的拍摄效果,人们开始习惯在Instagram上分享修饰过的照片。用户也开始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看到的所有的事物都是被美化过的。比起鼓舞人心和发挥创意,现实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第一章:Instagram诞生记

1、斯特罗姆喜欢思考制造的过程,发掘在制造高品质的事物背后必不可少的流程与细节。

2、复杂的技术不一定让事物变得更加美好。

3、google通过测试41种不同的蓝色阴影从而找出能够使公司的超链接得到更多点击量的颜色,测试发现,相比偏绿色的蓝色阴影,使用偏紫色的蓝色阴影能够为公司带来每年2亿美元的增长。

4、当用户打开gmail输出自己的用户名的时候,谷歌会在他输入密码的那段时间里下载他收件箱里的数据。

5、首先,弄清自己正在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用最为简单的方式去解决他。

6、斯特罗姆和克里格在白板上写下了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3G蜂窝网络上加载照片的时间实在太长了,第二,手机的像素确实比数据相机上的差一大截,人们不好意思分享手机上拍出来的照片,第三,把照片上传到不同的平台上很麻烦。

7、在这款新的应用上,点赞变得非常简单,只需轻敲两下照片就可以了。

8、"那我觉得你们也应该有滤镜" 舒茨说道,斯特罗姆意识到女友是对的。

9、他们只专注于一件事-摄影,并把它做到极致。

10、他们最后想到了Instagram,即 instant(即时)加上telegram(电报)。注:百度解释为Instagram这个名字源自于Instamatic,是柯达从1963年便开始销售的一个低价便携傻瓜相机的系列名。这个系列十分受欢迎,其最后一款型号直至1988年仍在销售。

11、发twitter很费事,去思考自己要说些什么也很有压力,但是发照片就简单多了。

12、滤镜让现实成为艺术。

第二章:成功背后的混乱

1、Instagram的线下活动:InstaMeet

2、公司开始频繁的在iPhone上推出更快更流畅的应用程序版本,几乎两三周就要更新一次,以至于斯威尼都没有时间去写苹果应用商店上的新功能简介了。不过不写也无所谓,这种简介太技术化了。于是他想出来了一个十分概括的表达:此更新包含了一些错误修复跟性能提升。此后,其他硅谷的应用程序也都开始沿用这一表达。

3、比伯的粉丝之多足以改变Instagram社群的性质。突然之间,Instagram成为表情符号的海洋,那些年轻的用户在Instagram上发明了一种新的社交礼仪:回赞以及互粉。

4、1197:1997年6月11日是全世界第一张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被分享到网络上的日子。

5、Instagram的滤镜就好比twitter上有一个一下子能让人变聪明的按钮。

6、在Instagram看来优质的内容是有标准的——它应该是通往其他人趣味生活的一扇窗户。

7、2009年,有人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张飞机在纽约哈德逊河完美着陆的精彩照片,标志着人们开始认真对待twitter,将其当做新闻来源之一。

第三章:Facebook10亿美元的收购

1、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出能够打败Facebook的产品,那么其他人迟早会做出来。

第四章:地域里的夏天:听证与自辩

1、之所以选择收购Instagram而不是自己重新做一个,是因为用户一旦在一个平台上开始形成社交网络,他们就没有理由去加入另外一个更小的平台。

第五章:横冲直撞:与Facebook的理念冲突

1、Facebook通过一个在0到1之间不断变化的数字来衡量一段关系的紧密程度,这个数字被成为友情系数。

2、Facebook信条:不冒险才是最大的冒险,完美主义不如脚踏实地。

3、Facebook的发展秘诀在于:发送通知和提醒邮件,清除注册障碍,理解数据,以及防守。

4、在Facebook,产品请求是根据优先级排序的,1和0表示最优先,唯一高于优先级的、凌驾于一些发展规划之上的"ZuckPri"(非官方名,意思是:扎克伯格的优先事项)

5、最终,团队想出来了Instagram的三个价值,首先是社区第一,这意味着所有的决策都应围绕保持Instagram良好的使用体验这一点来做出,而不一定是为了高速发展。太多的消息推送会违背这一原则。其次是注重简洁,这表示在任何新产品发布前,工程师都必须思考他们究竟是不是在解决一个具体的用户问题,这样的改变究竟有没有必要,会不会使应用变得过于复杂。这与Facebook的横冲直撞的理念,即发展凌驾于实用和信任之上,完全相反。最后是激发创意,这意味着团队试图把Instagram打造成一个艺术输出平台,强调真实且有意义的内容,这是对流行账号中日渐增加的自我推销式的虚假内容的否定。

6、Instagram的社区建设团队主要负责写博文推荐有趣的用户以及支持用户活动,但这违反了Facebook的另一个核心原则,即Facebook只专注成规模的事情。

7、Instagram认为社区建设团队是Instagram的灵魂,他们的工作为其他数百万用户奠定了基调。

第六章:重新获得自主权

1、Facebook向住在办公地点1.6公里以内的员工提供每月600美元的租金补贴。

2、斯特罗姆和克里格给了工程师6周的时间,让他们制作出能够在Instagram上发布15s视频的方法,并且这一秒数和Facebook式的优化并没有关系,斯特罗姆说:"这是出于艺术性的选择"。

3、一开始,媒体把snapchat定义为一个发送色情短信的应用程序,但是这种看法误解了青少年使用科技的方式。Instagram扭曲现实的滤镜和精心设计的感觉有一个缺点:压力。在使用Instagram时,青少年的照片图库里通常有几十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他们会精心挑选最完美的一张,把不完美的地方修饰一下,然后才会发布出去。并且如果发布的照片的得到的点赞数少于11的话,他们通常还会把照片删掉。点赞数是由Instagram的帖子下面一长串的点赞名单转化成数字——这种节省空间的设计已经成为年轻人受欢迎程度的指向标。snapchat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年轻人在那里互相发送随意的自拍和未编辑的视频,snapchat让成年人感到困惑,因为这不是一款让人可以坐下来浏览内容的应用。

4、这让扎克伯格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他既不能打造也无法收购snapchat所拥有的东西。于是他决定要更好的去了解青少年,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再使用Facebook,以及该如何重新吸引他们。

第七章:名人入驻与国际推广

1、库彻解释说:"很明显,在娱乐圈,总有一天艺人的价值会和他们的带货能力联系在一起。"

2、詹森摩尔是:人可以因为出名而出名,然后无耻的利用名气来做生意这一思想的先驱。

3、能让消费者当场就做决策,因为信任的人的推荐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做选择的时候已经对产品有了足够的了解。

4、社区发展团队最初的职责是突出有趣的内容。

5、但是这些普通人能够通过Instagram自身的策划工具——粉丝数比任何一个名人都要多的@Instagram账号以及推荐用户名单,来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6、社区建设团队的主要职责就是去寻找那些在特定领域渐渐升起的明星。

7、尽管如此,许多博主还是不断通过公司在@Instagram 上发布的帖子或者推荐用户列表来试图破解Instagram选人的流程。但是没什么好破解的,因为根本没有公式或者算法。与Facebook以数据为导向的决策不同,Instagram的选择完全是由员工的个人品味决定的。

8、在公司成立10年后,Facebook的用户还是不乐意把私人生活中的发现和经历分享给朋友和家人以外的人。

9、Facebook愿意提供奖励,以奖励名人和媒体机构创作他们想要的内容,而他们为公众人物提供奖励的主要形式并非现金,而是广告信用额——能够免费使用Facebook价值数万美元或者数十万美元的广告机会。

10、selfie 自拍

11、斯特罗姆告诉员工,他们现在处理的不仅是一个用户社区,而是多个用户社区,并且凭借现在的力量是无法照顾好每个社区的,因为,他们需要做出取舍。

12、因为当人们可以将其他用户的内容转发到自己的页面后,他们就不再有动力去创造那些耗时耗力的创意作品了。

13、所有人都会明白,Instagram的力量不在于发布的内容,而在于这些内容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14、即使是世界上拍照最多的人,还是都会想要一张完美的照片。

第八章:被迫增加广告业务

1、Facebook的员工追求的是能够吸引到尽可能多的用户的技术手段,而Instagram解决问题时更注重亲密感、富有创意和用户关系。他们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创造力。

2、Facebook的发展已然证明,社交网络的规模越大,其决策带来的意外影响就越多。

3、Facebook的员工接受了这一思想,分享是完成"连接世界"这一任务的关键。

4、Instagram的员工会思考,如果用户点击了某个内容就意味着这是他们想要的内容吗?或者说他们只是被内容操控了?那些得到疯狂转发的链接通常都有这样的标题——"某男子在酒吧打架,你永远猜不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震惊!女童星长大后变成了这样。"

5、但是Instagram谨慎、基于关系的策略渐渐显露出它的问题。加入Instagram的用户越多,这个小团队就和普通人的经历越脱节。

6、Instagram的员工开始更加坚持一个观点——这款应用应该是关于美和艺术的。

7、用户已经在这款应用上正在发生的变化脱节,他们所关注的已经不再是滤镜了。在Instagram发布后的几年中,手机的拍照功能已经有了显著提升,虽然Instagram的编辑策略很有影响力,但它的影响力已经比不上产品本身的设计,也比不上它为用户所设定的目标,即追求更多的粉丝,更多的认可,以及更多的钱。

8、但与此同时,他们会对什么该宣扬,什么该忽略感到纠结。他们该如何看待搞笑账号呢?那些账号很受欢迎,但是和摄影根本无关,大多数是汤博乐和twitter上的笑话截图,有一些员工并不喜欢这种搞笑形式,他们还看不惯自拍,比基尼照和其他很多在Instagram上已经成为主流的内容,认为这些与他们所欣赏的艺术背道而驰。于是Instagram的员工删除了一项他们认为正在助长该问题的功能——基于算法的流行页面,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难被操控的探索页面。

9、个人资料里显示的粉丝数就像用来填充皱纹的玻尿酸。

10、Instagram禁止顶级账号追求假粉,因为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11、Facebook会不会因为提高广告质量而产生亏损,最终惊奇的发现,广告商会更认真的对待他们的广告,并为之花更多的钱。

12、当他们终于允许人们上传长方形照片时,很多老用户都发来信息,好奇公司为什么花了那么久的时间才满足用户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需求。

13、答案渐渐清晰,一方面与Facebook在广告上的政治角力,另一个方面奉行优先吸引顶级用户的战略,使得Instagram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盲点——普通用户的体验。

14、斯特罗姆认为,Instagram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其简洁性。他认为,如果他们要进行改变的话,那必须是因为这种改变能让Instagram变得更好,而不是因为这种改变能帮Facebook达成增长目标。

15、事实证明,在Instagram上展示完美生活的压力实际上不利于产品的增长。

第九章:snapchat危机

1、Facebook每个人脚边都有一个小垃圾桶,斯特罗姆很讨厌,他告诉员工,Instagram代表着精致,美丽与简洁。Instagram的办公室要遵循这种产品文化。很多Facebook转过来的员工对斯特罗姆的垃圾新规并不感冒,这既不符合实用原则,还会使他们分心,认为他的行为简直就是做作的典范。

2、斯特罗姆太过专注与他想要Instagram呈现的样子,把质量的标准设置的很高,这一标准也让Instagram的员工倍感压力。

3、Instagram上的年轻人会先把自拍发到群里给朋友看,得到反馈后再决定要不要发到Instagram上。

4、Instagram上的一些年轻人行为:在新学期开始前将自己的ins清空,让自己焕然一新,或尝试一种新的风格。许多青少年都有一个名为 fisnta(fake Instagram)的独立账号,表达更真实的想法,通常是私密账号,是告诉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他们把这个账号称为私人账号。有15%-20%的用户有多个账号。

5、Instagram开展了一个名为范式转移的项目,Instagram允许用户更容易的在账户之间进行切换,为了解决#doubleinsta的问题,Instagram允许用户在一个帖子里发布多张照片。

6、Instagram不是用来发布吃剩一半的三明治的,斯特罗姆这么告诉他的员工,试图与snapchat的粗糙形成鲜明对比。如果把照片用1到10来打分的话,Instagram是用来发布7分以上的那些照片,如果他们改变了这一点,那Instagram就毁了。虽然计划名称是范式转移,但就其指导思想而言,依旧是 不要搞砸。

7、女孩子们通常期望自己的自拍能够得到130-150个赞,以及30-50条评论。

8、那年冬天,马克扎克伯格在给公司高管的内部备忘录中写道,与手机摄像头相关的工具将会在Facebook未来的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

9、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在满足人们所有需求的时候,还能赢。

10、Facebook已经变成了一个泥潭,里面充斥着由专业人士制作、诱导点击的视频内容,这些专业人士加剧了一个问题——普通人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发帖了。

11、平均而言,每个人会漏掉内容推送中70%的帖子。

12、当Instagram进行算法盲测时,用户更喜欢算法版本的,当被告知这一个版本使用过算法后,他们则说自己更喜欢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版本。

13、你必须关心现有的社区,但你也需要考虑那些从来没有使用过Instagram、没有任何先入之见的人。

14、Facebook被迫一次次的认识到,已经做出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并不意味着还能做出另外一个。

15、snapchat最大的资产以及最大的问题都是埃文.斯皮格尔本人。斯皮格尔讨厌产品测试、产品经理和数据优化——基本上就是讨论所有让Facebook成功的东西。

16、Facebook通常会在用户库里选择1%-2%的人来测试,来观察用户的反应,接着它可能会对5%的用户发布新产品,或者挑几个国家来发布。

17、斯特罗姆告诉他的公关团队,他想向媒体承认,stories是Instagram抄袭snapchat,通常情况下,Facebook会将任何复制来的产品定义为满足用户需求的"自然演变"。

第十章:同类相食:Instagram对Facebook的威胁

1、由于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频繁的上传个人生活的内容,Facebook在内容推送里加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朋友评论过的内容,即使发布这个内容的人并不是你的好友。这进一步降低了疯狂转发的门槛,因为一条内容甚至不必被分享也能够被更多人看到,Facebook将其称为 边缘故事,因为它发生在用户朋友圈的边缘。

2、超链接、新闻、疯狂转发、边缘故事,Instagram极力避免的这一切都在削弱Facebook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3、人们平均每天在Facebook上花费45min。

4、扎克伯格在4个不同的平台上都上线了snapchat那样阅后即焚的视频,想要多管齐下,打击竞争对手。然而所有的这些选择,对于用户来说带来的不是激动,而是困惑,人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需要这些新功能。

5、斯特罗姆想处理的不仅仅是评论,他想运用一种更激进的编辑策略,给予Instagram用户更多的权力,从而使Instagram成为互联网的乌托邦。

6、扎克伯格最不喜欢的说法就是Facebook创造了意识形态的"回音室"——在这里,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的声音。

7、尽管数据在Facebook是如同宗教般的存在,但是数据却从来没有完美的体现出用户行为。它可以告诉你人们在做什么,但是不一定能说出为什么。

第十一章:假照片、假生活、假新闻

1、Instagram发展的规模越大,它的用户就越努力的去争取粉丝,点赞和评论。因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回报——个人认可,社会地位,甚至经济汇报——是巨大的。

2、创始人一开始想创建的Instagram是能够激发艺术性和创造力的,并且能够打开一扇窗,让人们瞥见他人的生活。

3、由于目前世界上接受这些应用的网名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所以通过他们的衡量指标来定义他们会更容易——Facebook是点赞数,YouTube是浏览数,twitter是转发数,Instagram是粉丝数。

4、消费者有权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看到的是付费广告,如果网红是收了费才发布帖子的,他们需要让公众知道这一事实。

5、Instagram让生活成了值得营销的事物。

6、2011-2017年有259人在尝试自拍时死亡。

7、美国医学会面部整形外壳医学杂志文章《自拍——生活在滤镜时代》指出"这些滤镜和照片编辑已经成为常态,改变了全世界对美的感知。"(医美)

8、洛杉矶的店里,店里的一切都被粉刷成千禧粉色,灯光也是专门为手机摄影设计的。

第十二章:实现10亿用户目标:两位创始人离职

1、哈弗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产品开发理论——需要完成的工作。该理论认为,消费者"雇佣"一个产品来完成某项任务,而产品的打造者在设计产品时应该考虑这一明确目的。例如 Facebook是用来发消息,看新闻和分享链接的。Instagram则是用来发布照片和关注感兴趣的领域。但扎克伯格并不这么想。

2、Instagram的分析显示,Facebook上6%-8%的原创内容是分享来自Instagram的。

3、那些努力想要打击毒品销售或者删除美化自杀的帖子的人,他们在这方面的进展很难被衡量,因此也很难得到奖励。

后记:收购的代价

1、收购的真正成本将落在Instagram的用户身上。

产品用研 2021-01-18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