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些别人的产品观点

1、关于爆款文章&爆款作者,观点来自:李慕阳

感觉当下公众号运营,增粉比爆文要难很多。

爆文是有迹可循的,只要回答用户为何要点进来和为何要分享两个问题。

但是增粉要回答的是,他凭什么关注你,凭什么以后可能一直需要你,甚至凭什么每天会等待你的推文。

你能给他特定的什么,这是一个差异化的问题。

这是一个抢占心智定位的问题,而大部分定位已经被瓜分得干干净净,剩余有特色的往往小众。

用户会觉得,即便你以后会出爆文,也会有人分享到朋友圈被他大概率看到,所以何须关注?

 

2、关于做社区&社交

社区做内容、社交做关系链

贴吧成功的核心在于 吧与吧 之间相互隔离,此吧和彼吧并没有什么关系, 用户其实是在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面各种互动,这就是贴吧的散点、孤岛、封闭空间、去中心化,贴吧的用户只关心自己吧的事情,并不care别的地方的事情。贴吧之所以能做到在各自的吧里面高度活跃,很大关键的一个核心原因是贴吧的流量来源是因为大搜索,用户通过百度搜索进入到贴吧,一个贴吧实际上就是一个关键词,用户进吧之前其实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意图。也只有通过搜索才有如此使用场景,其实贴吧产品并不是一个独立调性的社区产品,而是无数个相对独立的bbs组成的群岛。这是为什么贴吧能成就这么大的体谅的原因。

贴吧DAU1亿+PV30亿,流量都集中在各种吧中,贴吧首页的流量日PV 170万,不值一提。

贴吧,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成功源于天然的搜索流量。如果独立于搜索,贴吧可能就不存在了。对于非搜索类的其他任何社区产品,新用户到达的时候,都是一个viewer,浏览数据,此时,给用户呈现出什么样的数据就决定了用户对于这个社区的感知。这取决于内容分发的算法,一般情况来说,内容分发的逻辑结构是一个树状结构,用户接触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系统预设的某一种结构,而此时,用户自己会判断自己和系统提供的内容是否match,如果契合那么留下来,如果不契合就走掉,这样的用户流失之后基本很难再召回。

关于社区流量,把流量数据做好看,是非常容易的,美女、段子、擦边球、萌宠,非常容易能把社区流量带起来,但利弊生死也在这一线之间,如果流量起来的的时候内容调性和社区价值不匹配,那么流量增长的时候也是社区迈向死亡或者失去核心价值的时候。so,把控社区内容质量非常重要,一定要和社区的核心价值观、核心调性相符合,这样一来,可能就会非常慢,慢就以为着团队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每个社区都有社区自己的调性和玩儿法,正因如此,普适性社区基本不存在,调性一旦形成,几乎无法改变,一旦改变,可能就会赶走所有已经存在的用户。

社区的玩儿法相对比较固定。比如快手、抖音、天涯,其实每个社区的内容虽多,但是玩儿法是有限的模板数量。

比如快手,里面大量存在的是美女、吃xx有挑战的东西、炸裆、恶搞、耍宝,等,核心原因是因为社区群体的模仿跟随行为,只要某一个人因为做某一件事情得到了赞赏那么就有很多人开始跟上,玩儿法的模板就随之形成。

比如抖音,PGC的玩儿法中其实就那么几种,然后又人跟随。对于社区行为,本质的还是社会化的群体行为,模范效应、明星效应是动力。源于,创造力是有限的。

关于强运营和无运营。比如美拍、小咖秀、在一开始的时候运营团队非常强,也导入了非常多的明星资源,将社区活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做了起来,也感觉有爆点,但终究是不长久,而快手在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运营的,完全交给用户去玩耍,他们的核心据说是因为个性化推荐,但实际上应该还是调性问题,整个快手的用户群体非常的接地气,是中国人口中最大的一部分,而美拍、小咖秀的用户群体,相比来说就有一些问题。对于快手的用户,娱乐手段和自我价值体现的手段非常的匮乏, 他们maybe只有快手一种娱乐手段,而对于小咖秀之类的用户来说,他们有非常多的娱乐选择由非常的自己的生活,所以,一旦pgc内容的新鲜感失去之后,也是他们离开平台的时候,此时的抖音非常相似。对于快手来说,ugc作者和观众之间没有太遥远的距离,都是普通人,他们看到对方生产的内容之后很大一部分人也会认为自己也可以,相对秒拍之类来说没有那么强烈的仰望的感觉,仰望是一种悲伤的情况。只能仰望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持久,就像爱情,如果没有课期盼的尽头,终究是有放弃的一天。美拍、秒拍、特别是小咖秀,在一开始的时候导入了非常多的明星资源,而明星是最追组利益的一个群体,他们没有持续贡献内容的动力和意愿,同时他们在非常多的地方能得到满足感。强pgc的内容非常难以持续。正因如此,快手靠着用户ugc非强运营实现了长久价值。与之对应,百度贴吧,在早起的时候和快手也非常的相似,也没有太强烈的pgc运营。

社区的变现模式,社区的变现模式一直不是特别的明朗,包括贴吧,之前shuxun在做的时候其实也没有探索出太好的商业模式。贴吧的主要收入来源分两块,一 广告、二 会员相关收益。

近期比较火的产品:抖音、派派、最右

派派,典型的传统聊天室玩法,是360的一帮人出来做的, 非常明确清楚的商业路径,就是赚一波快钱。通过套路的方式锁住一个月的用户活跃,通过明星效应带来流量增长,在短时间内通过聊天室的方式快速变现。

最右,本质上跟糗百、内涵段子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现在主推的神回复feature其实也只是社区运营上的一个技术策略,并不是产品的战略价值。长期来看,除非他能延伸出新的产品形态,能找出新的互动模式,未来不是十分清晰。

 

3、有位facebook亚太区某主管来分享facebook feed流业务和feed流广告业务,简要写了下产品相关纪要如下:

facebook未来10年:AIVR/ARconnectivity(无人机、卫星)

1 直播提供的ad break很受欢迎(直播间隙插入2min广告)

2 联合广告主、产品等,花大力气把视频做成竖的,更有沉浸式、参与感

3 improved watch&scroll:一边观看小窗口视频,一边浏览其他内容,对视频平均播放时长有较大提升,具体数据可再研究下

4 sound on test:一开始feed中广告默认静音,并鼓励广告主写title、打字幕、logo曝光,但成本高,后来抛弃心理包袱,尝试feed视频打开声音(一定规则下),用户接受程度比较好,对广告主有较大收益

5 feed中停住观看视频时:自动展开、放大视频,并展示评论,在测试

6 branded content:不容易跟内容分开的品牌广告,ads :能跟内容明确区分开。目前更看重品牌广告的合作和输出

7 北美地区,facebook底下的messager tab换成了live tab,带来的收益远大于调整tab带来的问题。

8 facebook不想把自己做成长内容平台,比如不希望用户在这看电视剧。

9 在跟publisher探索尝试互动性更强、趣味性更强的广告形式

 

4、来自李慕阳朋友圈

歧视偏见是很正常的心理过程,人在遇到不了解不确定的东西时会产生困惑与恐惧,大脑对此的应变就是将那些来不及研究的东西归类贴标签,按相应惯例处理之。只是情商高的人知道他人未必认同自己的判断,不要冒犯他人;智商高的人知道自己的判断未必正确,应反复斟酌。  ——gravity0

百度过去做内容分发,分发的是全网的内容。但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各个apq都不会把自己的内容让给百度抓,所以她分发的只能是百度体系的内容加所有网站内容。但是这样一来,就降了一个等级。

等于说,是把自己和今日头条等放到了同一个水平线去怼。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

1、百度的内容生态建立行动较慢,论操盘经验不见得具备明显优势。真与头条怼起来,也未必怼得死人家。

2、如果我们把内容分为娱乐型和实用型,前者杀时间让人获得精神愉悦,后者解决具体的困惑问题。我们会发现,人们使用百度偏向于实用型内容,娱乐型被头条等一堆媒体和阅读app抢走,而即便实用型,商务内容也常常在美团,深度干货也多看知乎。

3、百度上个时代的内容优势,有一些是建立在“开放共享”口号下的各种抓取和鼓励用户盗传,但是这些现在似乎行不通了。从李太子搞了几年跨应用搜索没有成功,就可以看出。

4、依然没有明确入口。到底是手百还是什么,依然不清晰。如果说服务线是地图加服务号加糯米,那么内容线是什么?

 

产品用研 2017-05-28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已关闭。